“60天拿下一份满意工作”“专家3V1,真人代投递”“每周60分钟职业规划聊天”……据近日《劳动报》报道,临近毕业季,一批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毕业规划、简历修改、面试辅导等服务的“求职训练营”迅速蹿红,个别课程甚至开出10万元的天价。然而,缴纳不菲学费后,很多应届毕业生发现,“课程内容空洞且没有针对性”“好像学了点什么,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”。
“求职训练营”迎合了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,如果这些“导师”经验丰富,能科学指导毕业生更充分展现自己,增加求职成功率,未尝不是件好事。然而,这一赛道上,有求职机构,也有个人博主,打出的广告语天花乱坠,不少都存在虚假宣传、漫天要价等问题,甚至存在“失业的人教求职的人找工作”现象。一些机构还怂恿学员过度包装甚至伪造履历,不但给求职者留下诚信污点,而且扰乱了就业市场秩序,加大了企业的人才甄选成本。
整治这种“割韭菜”行为,相关部门要及时纠偏,加强对相关机构的审批或备案制管理。对于违法侵权行为,应发现一起,查处一起,保护广大毕业生的合法权益。
透过乱象,也要看到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旺盛需求。为破解这一痛点,各方正在努力。日前,多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》,提出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,定向送资源、送岗位、送服务,强化青年求职能力训练和学徒培训,组织青年求职能力实训营等活动。
帮毕业生缓解求职焦虑,高校同样责无旁贷。当专业、免费的就业辅导多起来了,粗制滥造的“求职训练营”自然少了用武之地。目前,不少学校已建立起相关队伍,但一些教师缺乏经验,不了解就业市场,服务的“质”和“效”尚需提升。除此之外,高校不妨在入学伊始就开设相关职业规划课程,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潜力,增强就业意识,培养就业能力,积极参加实习实践,为毕业求职做好储备。
毕业生则需加强对一些求职服务陷阱的防范意识,同时,也需要认识到,求职是对一个人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考察,比拼的是十几年学习生涯的积淀,奢望“求职训练营”点石成金并不现实。与其追求秘笈与捷径,不如静下心来多多修炼内功,在每一天的耕耘中积蓄竞争力。
12-05 来源:本站
12-04 来源:本站
12-04 来源:本站
12-04 来源:本站
12-03 来源:本站
12-03 来源:本站
12-03 来源:本站
12-02 来源:本站
发表回复